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视角下传统中国货币与财政关系研究(1368-1911)”开题论证暨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时间:2021-07-092021年7月3日,云顶yd2223线路检测货币金融系教授何平任首席专家的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治理视角下传统中国货币与财政关系研究,(1368-1911)”开题论证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燕山大酒店沁梅厅举办。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田洪、云顶yd2223线路检测副院长张成思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会议的联席专家组长由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陈争平教授、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施诚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任专家组成员。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和光明日报的特邀嘉宾,以及京内外的课题组成员及特邀学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刘凤云教授、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高聪明研究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刘秋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封越健研究员、财政部中国财政研究院申学锋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系主任兰日旭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康金莉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习永凯教授、云顶yd2223线路检测罗煜副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薛畅研究员等近50人参加了会议。
项目报告人开题报告环节,由专家组联系组长韦森教授主持。项目首席专家何平教授对课题的概念框架、比较基准和系统化成果的预期目标进行了汇报。本课题基于1840年前后东西方“大分流”和“财政国家”建构两个框架对我国1368-1911年货币与财政问题及关系进行解读。课题从时代主题的“现实之问”和利用历史与思想资源重建货币-财政理论出发,将项目分为五个子课题。子课题一聚焦传统中国考察期货币-财政关系思想与实践的总体透视。子课题二至五以1840年为界,按照货币和财政两个出发点探讨两个时段两者关系和转型问题,分别考察“白银时代”多元复合货币的演进与信用货币的缺位,“不完全财政”结构与地方财政的重建,“白银核心型”货币结构、“财政赤字货币化”与本位制的缺失,“财政国家”建构视野下的近代中国财政的结构变迁与国家治理四个主题。
子课题二负责人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仲伟民教授、子课题三负责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杨国安教授、子课题四负责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史研究室主任贺水金研究员、子课题五负责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马金华财教授就项目的整体方案和子课题关注的核心问题和概念框架进行了补充发言,充分申述了项目的学术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并对项目之于青年人才培养和成长给予积极的期待。
专家组评议环节由专家组联系组长李伯重教授主持。专家组对项目选题的大视野、大视角和团队的跨地域高素质组合进行了高度评价。对项目的研究框架、实施方案及预期成果给予一致的肯定。同时,各位专家也对项目需要校准的问题和可行实施路径提出了富有专业性的建设性意见。
李伯重教授指出,要关注国际学者对明清时代在认识上的变化。只要抓住史料、方法和问题意识这三个要素,就能保证项目的成功,十分看好这个项目。韦森教授从自身主持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货币制度史的比较研究》,倡议两个项目相互协同,成员相互学习,主张在大范围的历史比较中来推进项目的研究,以期获得货币本质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和正确的认识。陈争平教授主张以项目的治理、货币和财政三个核心词为焦点开展研究,以期在比较中获得基于历史事实的理论成果,同时应当注重黄金在传统中国的表现和功用。戴建兵教授明确提出货币的选择与政策指向具有明显的历史性,战时赤字财政货币化为常态,而和平时期追求币值稳定。历史时期的货币和财政行为及表现,与研究者生活的社会现实存在巨大的疏离,项目需要解剖考察期货币、财政现象的真实状态,并总结出规律性的理论结论。周卫荣研究员高度肯定项目作为大视野、大课题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研究抛却“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迷雾,并从铸币造假与通胀不必然相关联等货币史专业问题出发,强调项目应当坚持历史与逻辑项目的研究理路,争取获得重要的成果。精于英国和欧洲财政史的施诚教授指出,货币与财政的关系,考察期中国的情形与西方完全不同,应当以同时代西方的财政史为参考更加准确地刻画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关系。他特别地讨论了明清白银流入中国的问题,指出了现有研究的疏漏之处和数据实证价值的有限性。张侃教授就课题力主的重建地方财政和复原民间货币使用的真实情景的问题,提出了现有民间文献使用的可能途径和方法,并对利用“实践财政”、“不完全财政”框架考察当时的财政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对于专家组成员提出的问题,首席专家何平教授及相关子课题成员进行了简明的回应。随后,方国根、李静、罗华彤等特邀代表也依次发言,表达了自己有关本课题的想法建议及对于课题成果的期待。
下午2点开始,以项目成员和学者代表30人中心,围绕项目主题进行了4小时深入有效的学术研讨。首先,由首席专家何平教授早前预先安排的项目成员,进行指名发言。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守刚副教授做了精心准备的30分钟《‘税收国家’与‘财政国家’》发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黎力副教授作了解剖透彻的30分钟《‘现代货币理论(MMT)’视角下的货币与财政关系》的发言,两者从理论上为课题提供了重要参照。接着,湖北大学历史学院张宁教授就《白银时代‘银钱并用’币制下的货币与财政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周健副教授就《清代地方财政及其重构》、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邱永志副教授就《比较视域中的明代货币与财政关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韩祥副教授就《近代中国复合竞争并存的城乡货币关系》,以自身长期的学术积累进行了专题发言,增进了成员间的了解和协同。
在指名发言后,进入自由发言。刘秋根教授、封越健研究员、申学锋研究员、燕红忠教授、兰日旭教授、康金莉教授、习永凯教授、李园副教授(云南大学历史学院)、林展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孙睿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江晓成讲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何永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赵士第同学(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生)先后发言,各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助力项目的推进。研讨会在与会者热情洋溢、收获满满的交流中于下午六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