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金观点丨吴晓求:深化改革、创新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时间:2021-12-212021年12月11日,“2021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云顶yd2223线路检测教授吴晓求做题为“深化改革、创新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的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个主题很重要,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面临的重要问题。防范金融风险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金融功能、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必须用更广泛的视野去理解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技术进步和创新监管,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首先要着力构建一个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才能很好地吸收和组合风险,为此就要推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金融体系的功能如果很单一,效率很低,就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如果金融效率很低、功能单一,意味着存在潜在金融风险。
金融还有一个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如何高质量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的问题。如果金融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和市场主体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势必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必须推进金融的结构性改革。
金融功能的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如果金融功能单一,那是落后金融体系的标志。为了实现多元化的金融功能,核心是推进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推动金融结构的转型,其中金融脱媒的过程很重要。金融脱媒是一个国家金融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金融脱媒主要是推动投融资活动走向市场,这是金融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趋势。中国金融体系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变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措施。
第二,不断提高金融效率。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金融服务的效率相对比较低,跨时间、跨区域的金融服务会受到限制。通过技术进步,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才能克服传统金融的时空限制。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三,要着力提高金融的普惠性。金融的普惠性,是让所有的人、所有的企业能获得与其信用相匹配的金融服务。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扩展对传统金融长尾客户的信用甄别能力。
我们要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构筑有弹性的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的风险是流动的,可配置的。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风险的形态有密切关系。如果风险处在可流动、可配置的状态,那么,金融体系就具有相应的弹性。即使出现了局部性金融危机,危机过后金融体系的动能也会得到修复。
第四,金融业态的多样性。金融业态的多样性与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密切相关。
我们应从这四个角度来观测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管控是动态的。试图回到单一金融业态不是有效管控金融风险的正确思路。我们必须站在创新的角度、用改革的理念去理解金融风险。中国金融要推进市场化改革,要加大与科技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大国,要有与其相匹配的大国金融。一国金融结构发生了变化,金融功能也会发生变化,金融风险结构也随之会发生变化。
如何监管现代金融架构下的金融风险,是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创新监管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不能用传统的监管风险的思路来监管多样化的、多业态的、风险结构多元的金融体系。如果把新金融业态风险产生的机理搞清楚了,就能够制定出与新金融业态相匹配的金融监管准则。
金融监管要促进金融发展,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高金融效率。创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监管要跟上创新的步伐。所以,深化改革、创新监管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两个最基本要素。
当前,我们要认真研究两个问题:
一是,中国金融风险的特点和结构。未来中国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重点在哪里?这需要认真研究。要站在市场化改革和开放的角度去研究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做好金融风险形成的理论研究和历史案例研究。在未来开放过程中,中国金融风险或危机究竟是出现在汇率上,还是会出现在债务市场、股票市场上,或者银行流动性风险上,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
二是,要研究政策的稳定性和金融风险的关系。要加强有关金融政策稳定性的研究,包括监管政策。有时候我们转弯的速度太快、变化太快,人们的预期跟不上。在出台相关政策之前,要认真研究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出台的政策和监管措施要顺应这种趋势。从政策、制度以及监管的规则层面看,应该尽可能避免出现市场巨大不确定性,要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预期机制。金融市场重要的是预期机制和透明度。要加强对透明度的监管,稳定企业和投资者的预期机制。
上述两个问题对当前中国金融来说要认真研究。我们必须把一些重大问题研究透了,出台的政策才能更有利于中国金融的进步,有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