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球: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历史与未来
时间:2018-07-19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历史与未来
在2018年7月14日“2018国际货币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吴晓球教授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开放:历史与未来》,与论坛主题契合。下面我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经历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金融的未来两方面来讲。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的巨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规模上的变化。从规模上看,中国金融有了根本性的实质性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大国。有几个重要数据:
第一,从居民储蓄存款看。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从1978年底的21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现在的近70万亿元人民币,这反映出中国经济近40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2017年,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90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从金融资产规模看。1978年中国金融资产规模不到1000亿人民币,到今天已经超过360万亿人民币,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证。
第三,从外汇储备看。中国的外汇储备1978年是1.67亿美元,到今天已超过了3万亿美元。
第四,从金融开放来看。2017年全球FDI总量1.52万亿美元,中国2017年FDI 1310亿美元。2017年中国对外投资额为1200亿美元,2016年曾达到1962亿美元的峰值,加上资本市场国际资本流动,QDII、RQFII和沪港通、深港通等在内,大约32000亿人民币,这表明中国金融的开放从规模上所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二个变化是中国金融结构的改善。首先从金融资产结构看,金融结构最重要的是金融资产结构。过去相当长时期,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以传统金融结构为主,银行类金融资产占绝对主导。近几年来,证券化金融资产比重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从广义金融资产的口径看,证券化金融资产占比达到30%,狭义口径则达到50%左右,这样的金融资产结构推动了中国金融功能的改善。
第三个变化是居民资产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从过去主要表现为单一的居民储蓄存款,到现在则开启了资产结构多样化趋势。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多样性是现代金融的一个基本特征,无论从资产端还是从负债端都有明确的趋势,都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多样性对于现代金融体系形成的重要性。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似乎与这种金融的基本趋势不一致,试图让中国金融的功能和业态包括融资工具和资产结构,实现单一化,试图彻底控制金融风险。但实际上这一想法并不切合实际,也不符合现代金融的基本逻辑。金融的精美之处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一旦让它确定了,它就不是金融了。现代金融主要通过不确定性去把握未来,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
第四个变化是金融功能得到了改善。金融结构的改变导致金融功能的提升。中国金融过去主要以融资为主,其他功能如财富管理功能几乎不存在,因为证券化金融资产规模很小,在中国传统金融体系中,几乎没有一种资产可以与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一种函数关系。现在中国金融正在开始走向融资和财富管理两大功能并重的时代,通过金融体系中资产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变化。
科技的力量正在金融体系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自身影响力。中国金融的科技化程度比很多领域都要超前。这是中国金融开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个变化是金融业态开始多元化。我们过去对金融的理解比较传统,物理空间概念非常强烈,实际上科技植入金融体系之后,金融的基因发生了变化,所以最终出现了一个跨时间、跨区域的新金融业态,这种新金融业态克服了金融功能的时空限制,大大提升了金融的效率。
与此同时,金融风险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的金融风险已经变得非常复杂。控制金融风险的重点是设置一套风险阻隔和衰减机制,以至于不让单个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至于形成金融危机。如今的金融风险由于市场化程度高,风险结构已经多元。区别于过去传统的、单一的金融机构风险,今天来自市场的风险比重在不断上升。金融监管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第六个变化是金融的效率得到了提升。中国金融还远未实现普惠性,但是,中国金融的效率与以往相比有较大提升。中国经济1978年的GDP规模是3645亿元人民币,2017年则接近83万亿人民币,40年经济增长金融的贡献巨大。金融结构和功能的改善,大幅度提升了金融效率。
科技金融改变了中国金融的生态,改变了中国金融的基因,大大提升了中国金融的竞争力,并使中国金融的普惠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些都是来自于金融新业态。
中国金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是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的。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金融的今天。至于中国金融的未来,我认为,改革开放仍然是推动中国金融未来发展的唯一途径,我们不可能走回头路,也不可能再回到一个传统金融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必须创造多样化的金融格局,相互竞争,提升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多样化的金融格局可以较好地实现投资者对资产的自由选择权。判断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程度,除了观察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权是否受到抑制外,更重要的是投资者是否具有充分的资产的选择权,后者需要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才能实现。
二、中国金融的未来任务和目标
总结历史相对容易,构划未来则相对难。在展望未来时,我们没有必要对一些理论常识进行质疑,比如金融“脱媒”趋势。“脱媒或去中介化”是金融实现结构性改变的基本趋势。只要这个国家的经济到达一定规模,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来自于市场需求,来自于居民收入增长后财富管理的需求都会推动金融“脱媒”。收入到达一定水平后,人们对资产选择和投资自由有新的诉求,市场需求永远是金融体系变革的动力。
金融的未来,一是基于金融变革的基本趋势;二是基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在中国,具体而言,金融的未来至少会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第一,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金融的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占据着核心地位。一个开放性的大国,一个全球性的大国,如果人民币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货币,是一个不可自由交易的货币,这与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目标是不匹配的,而且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调整和改革,也需要注入新的货币元素。
所以,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金融未来的一个基本趋势。问题的关键是,人民币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可自由交易?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政府是可以调节的,在条件相对具备后,是一个时机选择问题。没有任何人说的清楚,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我们可以大概说一些软条件和硬条件,但很难准确地说清楚充分必要条件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根据内外部环境战略思考做出的判断,这不是数学公式能解决的。有些国家走的快一些,有些国家相对谨慎一些。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非常谨慎。谨慎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条件来满足人民币的国际化。究竟人均GDP多少可以?究竟进出口规模多大可以?究竟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什么态势可以?这些都难有定论。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无法完全启动中国金融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中国金融开放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起点。美元与美国金融就是如此。美国经济的竞争力与美元的国际化有密切的关系。人民币在国际化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难题,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理论准备,它远比我们加入WTO后遇到的困难大得多。未来,如果人民币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货币,其间的摩擦将比今天的美中贸易摩擦强烈得多。
在金融领域,我们要有战略思维和深刻的理论研究。大学里要特别研究一些战略问题,要把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讲清楚,把国际化之后的问题讲清楚。我们研究的案例有日元、欧元等,可以从中找到我们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我们可以自信,另一方面更要谨慎,要有预案,要十分缜密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及之后的重要问题。
第二,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核心是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金融未来的两大核心任务。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中国金融的开放和国际化对中国的法制、社会治理、信用体系和透明度等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需要我们在这些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改革。
坦率地说,我国构建国际中心的硬条件相对较好,但是,软条件的差距则相当大。为此要进行社会层面和法律层次的系统改革,才能达到国际金融中心的软要求。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虽然对GDP规模有一个内在要求,这只是一个硬条件,也不完全由国际贸易规模决定。我们现在要构建的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功能是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交易中心,全球的财富管理中心。这对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有较高的要求,对上市的标准提出了挑战。我国现有规则所确定的上市标准,难以达到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作为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资本市场上的资产是要有成长性的。
资本市场有三个核心元素:一是不确定性;二是成长性;三是透明度。这三元素是资本市场的灵魂。朝着国际金融中心这个战略目标,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构建一个符合现代金融特征、智能而有效的金融监管架构。这里有个前缀“符合现代金融特征”。我们未来的金融监管架构要符合现代金融发展趋势,要灵活而有效,必须有智能化。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把握金融未来,能够体现现代金融特征的金融监管架构。这个架构可以有效地管控风险,同时又能够容纳效率和金融创新。现代金融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还包括脱媒后的和科技深度嵌入后的金融新业态。 所以,智能监管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这是金融发展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对中国来说,发展仍是主题,对中国金融来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满足于微信支付,陶醉支付宝这样的金融创新。实际上,中国金融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证券化的比例也不高。所以,构建能包容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是重要目标。
第四,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其中基于市场的具有财富管理功能的金融机构占据特别重要位置。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地表现于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市场需要有一种金融机制能够把人们剩余的收入、剩余的资产做一个统筹安排,既保持相对的流动性,又保持资产的成长性,有一种结构化的组织机制。目前,中国的财富管理机构还做不到,因为中国资本市场是分割的,一个平台很难跨越多个市场。所以,这也要进行做综合改革。
第五,建设一个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已经信息化。信息和金融开始融为一体。完善中国金融的基础工程变得非常重要,核心是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当然也包括区块链,要把整个中国金融信息化的后台建立起来。金融风险的控制是金融的生命线,金融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是基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而深度地应用,未来的金融监管可以通过动态信息化随时观察到金融市场的运行状态,根据区域风险指标的变化判断中国金融的风险处在什么阶段,这对于防范金融风险至关重要。我们要创造条件,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来观测金融风险。我个人认为,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的金融基础设施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才有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五个方面是中国金融未来改革发展和开放的重点,这些目标应该说在不太远的将来都能实现。
谢谢大家!